[点晴永久免费OA]当老板们高喊"上AI"时,CIO们为什么集体沉默了?
当前位置:点晴教程→点晴OA办公管理信息系统
→『 经验分享&问题答疑 』
深夜11点,某上市公司总裁老张刷到一条朋友圈——竞争对手用AI重构了供应链,三个月省下2000万成本。他猛地灌了口浓茶,抄起手机打给CIO:"小王,咱们的AI项目怎么还没动静?"电话那头传来苦笑:"张总,咱们连ERP数据都没打通......" 这个场景正在无数会议室重复上演。当消费级AI像空气般渗透生活,企业级AI却像被施了魔法的灰姑娘——午夜钟声响起时,水晶鞋总会变回破木屐。 一、老板的焦虑VS现实的骨感前两天一个CIO朋友跟我分享了戏剧性的一幕:在智能客服项目论证会上,CEO拍着桌子要"三个月上线DeepSeek智能客服系统",CTO擦着冷汗解释训练数据不足,CFO敲着计算器说预算只够买10张A100显卡。这场"三国杀"最终以采购200个某大厂API调用账号告终——结果系统回答"促销政策"时,竟推荐客户去竞品平台比价。 这种荒诞背后藏着三个认知断层:
某零售集团的真实案例更具说服力:他们花800万采购的智能补货系统,因为门店扫码枪数据缺失30%,最终预测准确率还不如老采购经理的"经验直觉"。 二、AI基建:从"毛坯房"到"精装修"的必经之路想象一下要在沼泽地上盖摩天大楼会怎样?这正是很多企业AI建设的现状。某制造业CIO的比喻很精妙:"我们就像拿着5G手机在2G网络里刷视频——再强的算力也架不住数据管道堵塞。" 新基建四步走:
这个过程就像种地——与其羡慕别人果园丰收,不如先改良自家土壤。某食品企业CEO坦言:"我们花在数据治理上的每一分钱,都让后续AI应用少摔一个跟头。" 三、价值闭环:先做手术刀,再想魔法棒某集团公司曾陷入典型误区:组建30人AI团队,半年开发17个模型,最终上线的只有2个。问题出在"为AI而AI"——就像买了整套手术刀却不知该切哪里。 破局三原则:
记住:AI不是烟花秀,而是接力赛。某上市公司用"价值看板"管理AI项目,每个季度必须产出可量化的业务指标,否则立即止损。 四、组织进化:打破"数字柏林墙"去年某国企的AI推进会上,营销总质疑:"你们做的预测模型,考虑过线下促销活动的影响吗?"技术负责人愣住——他们根本不知道市场部有这套手工报表。 这种"部门墙"比技术障碍更可怕。某跨国公司的解法值得借鉴:
最动人的场景发生在某老牌制造厂:当60岁的质检科长带着徒弟训练出第一个视觉检测模型时,整个车间响起了掌声——这比任何KPI都更能体现转型真谛。 五、写在最后:给焦虑者的清醒剂参观某智慧工厂时,CEO指着正在校准的机械臂说:"它已经连续工作36小时了,但前期调试花了整整9个月。"这句话道破天机:AI从来不是即插即用的U盘,而是需要持续调校的精密仪器。 那些真正跑出来的企业,都走过了"数据筑基-场景突破-组织进化"的完整闭环。就像竹子生长的秘密——前四年只长3厘米,第五年每天长30厘米。当别人还在为地表上的3厘米焦虑时,智者正在地下编织庞大的根系。 所以,下次再看到朋友圈的AI神话时,不妨泡杯茶,打开数据看板,从修复一个数据字段开始。记住:没有一夜成神的AI,只有厚积薄发的数字化。这条路,急不得,也停不得。 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炫技比赛。就像顶级大厨不会用分子料理取代家常菜,真正的数字化高手懂得:用AI熬好业务这锅老汤,需要文火慢炖的智慧。 当老板们再次挥舞着AI视频找来时,或许我们可以递上这份《企业AI落地体检表》:
毕竟,在商业世界,比"上AI"更重要的,是知道为什么要上AI,以及怎么让AI真正落地生根。 阅读原文:原文链接 该文章在 2025/3/31 11:16:12 编辑过 |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 |